Greasy Fork is available in English.

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标准答案

USTC 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标准答案

Skrip ini tidak untuk dipasang secara langsung. Ini adalah pustaka skrip lain untuk disertakan dengan direktif meta // @require https://update.greasyfork.org/scripts/468177/1357624/%E6%95%99%E5%AD%A6%E8%B4%A8%E9%87%8F%E7%AE%A1%E7%90%86%E5%B9%B3%E5%8F%B0%E6%A0%87%E5%87%86%E7%AD%94%E6%A1%88.js

// USTC 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标准答案
const standard_answers = {
    "教学内容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教学资源": ["非常满意", "非常同意"],
    "教材单列": ["非常满意"],
    "课程难度": ["适合"],
    "教学态度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教学水平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教学手段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教学方法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师生互动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学习投入": ["3-4小时"],
    "知识掌握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能力提升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兴趣培养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推荐度": ["会"],
    "整体评价": ["非常好"],
    "课程准备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实验报告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教学表达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课程安排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课程考核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纪律约束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教师示范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课程氛围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素养提升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个人发展": ["非常同意"],
    "该助教是否随堂听课?": ["全部"],
    "该助教批改作业是否认真?": ["非常认真"],
    "该助教习题课/答疑课准备是否充分?": ["非常充分"],
    "该助教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?": ["非常扎实"],
    "该助教习题课/答疑课互动中表达是否清晰?": ["非常清晰"],
    "该助教的综合表现": ["优秀"],
    "该助教实验课前准备是否充分?": ["非常充分"],
    "该助教实验过程指导是否认真?": ["非常认真"],
    "该助教批改实验报告是否认真?": ["非常认真"],
    "该助教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?": ["非常扎实"],
    "该助教答疑/讨论中表达是否清晰?": ["非常清晰"],
    "该助教的综合表现": ["优秀"],
    "您对本课程的总体评价": ["非常好"],
    "您认为本课程的难度": ["适中"],
    "您认为本课程的内容": ["适中"],
    "您认为本课程的进度": ["适中"],
    "您认为本课程的教材(或讲义)": ["非常好"],
    "本课程的上课形式(如有极其少量板书列为“纯PPT”,不列为“PPT为主,板书为辅”,体育课请勾选“以上都不是”)": ["板书为主,PPT为辅"],
    "您对教师的总体评价": ["非常好"],
    "您认为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或加强(最少选1项,最多选5项)": ["师生交流"],
    "您在这门课上平均每周花费约多少课外时间?": ["3-4小时"],
    "您认为以下哪些最符合“科学与社会”研讨课的定位?": ["(1)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,促其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。", "(2)拓展学生的科技前沿知识,激发其学习兴趣。", "(3)培育学生科学精神,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。", "(4)初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及科研能力。", "(5)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、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。"],
    "您认为“科学与社会”研讨课主题报告的内容应侧重于哪些方向:": ["(1)立足基础理论研究前沿,不限学科,兼容并包。", "(2)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侧重于应用科技领域。", "(3)开展更多人文、社科领域的专题报告。"],
    "在一学年中,您认为“科学与社会”研讨课的主题报告场次多少为宜?": ["(1)5"],
    "为达到“科学与社会”小班研讨课题质量和水平相对一致,您认为以下哪项做法更可行?": ["(2)导师考虑到大一新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有限,在研讨课题设置上兼顾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,并与学生充分讨论后确定课题难度和方向。"],
    "在一学年内,您认为组织多少次“科学与社会”小班研讨授课为宜?": ["(3)9次及以上"],
    "您认为以下哪种“科学与社会”小班研讨授课的进度安排比较合适?": ["(2)导师相对自由安排:一个学年中,两个学期相对平均分配授课次数。"],
    "关于“科学与社会”小班研讨课的督导和管理,您认为以下哪种方式比较合适?": ["(1)每次授课前报备授课时间和授课地点,学校随机督导;"],
    "您认为“科学与社会”研讨课采取何种选课方式比较合适?": ["(3)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导师"],
    "您认为“科学与社会”小班研讨课堂多少学生比较合适?": ["(3)11-12人"],
    "您认为以下哪种方式更适合于评定“科学与社会”小班研讨课的学生成绩?": ["(1)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占比30%,学生结题报告占比70%;"],
    "您认为“科学与社会”小班研讨课成绩优秀率设置为多少合适?": ["(2)不限"],
    "您认为是否需要设置学生课题报告评优机制,鼓励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。": ["(1)需要"],
    "您认为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或加强(最少选1项,最多选5项)": ["师生交流"]
}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