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reasy Fork is available in English.
任意轉換網頁中的簡體中文與正體中文(默認簡體→正體),顯示漢字對應漢語拼音,自訂任意替換文本
我也发现了,删了这一行也没用
Windows LTSC 2019也有这毛病,“大概”会变成“估计”
关了脚本就能看到你们问题了
因為台灣的「土豆」就是簡中語境下的「花生」,而簡中的「土豆」應為「洋芋」或「馬鈴薯」。
不過蔬菜食物等詞彙確實不應設置轉換,因為很容易過度轉換。(比如「大陸妹」和「生菜」的關係~)
的確有些問題,我當時是直接從某個貼文裏找到的對照表。
打開 info 頁面就能看到用語轉換設定,可以按需刪除或更換生效範圍。
如果有更好的對照表也可以貼上來造福大衆。
以前(十多年前)癡迷繁簡轉換的時候曾經自己做過一些轉換表(大多是從維基百科上爬下來的,非常多,當時甚至包括很多人名、地名的轉換),後來發現太容易過度轉換,於是就只追求單向轉換(簡轉繁,但不可反之)。再後來就躺平了。最近開始痴迷 AmE 轉 BrE 了ㄎㄎ。
一個我個人自己用在 NewTongWenTang 中的專門用在電腦方面的簡轉繁的不成器的小表可參見此處:https://docs.google.com/spreadsheets/d/1u4SIvmBBEFxkcW0IyouxecDycHacnTCL-arNupT98N8/edit?usp=sharing
我自己給自己寫的自動轉換完成後要逐一手動檢查的有:
流 串流
實現 實作
庫 函式庫, 媒體櫃
幅度 振幅
這些因為無法寫入轉換表(不然會造成很多過度轉換),因此需要手動搜尋,逐一檢視。
註:我的那個轉換表裡的術語、用字習慣,大多停留在了 10 多年到 20 年前(民國 90 年代)的台灣媒體用法,並非嚴格意義上的「經典繁體字」(比如用「台灣」不用「臺灣」,儘管政府部門的正確寫法是「臺灣」,但常見俗寫為「台灣」,以及用「瞭解」不用「了解」,儘管當下連媒體都開始用「了解」了,諸如此類等等等等)。
近年來台灣的日常用語受對岸的影響太嚴重,很多甚至讀音都開始發生了變化(比如包括從ㄅㄠㄍㄨㄚ變ㄅㄠㄎㄨㄚ變ㄅㄠㄎㄨㄚˋ最後變成和對岸一樣的ㄅㄠㄎㄨㄛˋ,以及「A 和 B」中的「和」原本連 Google Translate 前幾年還讀ㄏㄢˋ的,現在竟然唸成ㄏㄜˊ了,實在恐怖!),因此可能已經跟不上時代了(比如 big data 按照台灣的以往循例譯法應為「巨量資料」,然而這種譯法現如今完全沒人在用,全都是和對岸一樣的「大數據」)。
多謝,我已經以您的轉換表爲基礎轉換了一份 JSON 檔案並放在 info 頁面上了,暫時署名為了 Ch'ü Tsê-t'ien。如果有其他要求,請隨時告訴我。
多謝,我已經以您的轉換表爲基礎轉換了一份 JSON 檔案並放在 info 頁面上了,暫時署名為了 Ch'ü Tsê-t'ien。如果有其他要求,請隨時告訴我。
ㄜ,我不保證好用喔。這是我以前自己個人轉換一些電腦方面的文章用的,也好久沒有更新了。還請大家明察。
署名與否無所謂,只要別坑害到他人就好。
“土豆”会换成“花生”是出于什么考虑?还有一个“大概”换成“估计”,结果所有“大概率”都变成了“估计率”,虽然可以自行删除,但非得实际遇到才知道有这么回事,像是埋地雷一样。